门诊时间(无节假日)0:00 - 24:00

无障碍浏览 | 手机网站 | OA入口

邱家廷清疏肝胆、温补三阴法治疗胁痛
字体【 】     编辑日期:2021-07-16     来源:赣州市中医院     阅读次数:次     保护视力色: 

          胁痛是以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。高老平素在对脏腑的认识上最重视肝脏,因为肝主风,风为百病之长,风邪致病极为广泛。风邪在病因中是主要的致病因素,因为六淫的寒、湿、暑、燥、火多附于风侵犯人体致病。内伤之病往往也是肝脏功能失调所导致的内风为患。而肝位居于胁下,其经脉循行两胁,胆附于肝,与肝呈表里关系,其脉亦循于两胁。肝为刚脏,主疏泄,性喜条达;主藏血,体阴而用阳。若由于情志不舒、饮食不节、久病耗伤、劳倦过度,或外感湿热等病因,累及于肝胆,导致气滞、血瘀、湿热蕴结,肝胆疏泄不利,或肝阴不足,络脉失养,气血瘀滞,即可引起胁痛。故胁痛主要责之于肝胆,病则可寒可热,可虚可实。临床上还应据“痛则不通”、“通则不痛”的理论,以及肝胆疏泄不利的基本病机,在辨证中酌情应用一些疏利肝胆之品。

病例刘某,46岁。2009年7月6日初诊。
主诉:胁痛半年余。
初诊:2008年9月因劳累后出现右胁下时发隐痛,睡眠不安,多梦,晨起全身困乏。门诊给予知柏地黄丸,无明显效果。现右胁下时发隐痛,伴全身困乏,小便失禁,劳累后双眼肿胀、睡眠不安、多梦,口干,饮食、小便正常,大便干。舌红,苔黄腻,脉弦细。
中医辨证:胁痛(肝胆火旺)。
治法:清疏肝胆,温补三阴。
处方:小柴胡汤加减。
柴胡15g,黄芩15g,党参15g,麦冬10g,五味子15g,桂枝15g,白芍30g,炙甘草15g,生龙牡各30g,夜交藤30g,丹皮15g,生地15g,茯苓20g,泽泻20g,干姜10g,附子3g,黄芪20g,升麻6g,大黄5g,细辛3g。6剂,水煎服。医嘱:慎食辛辣凉食,畅情志,勿过劳。
二诊:2009年7月12日。服上方睡眠好,多梦症状消失,右胁隐胀痛,口干苦黏,晨起口中有味,饮食正常,时有小便失控,大便正常,月经不调。舌质淡、边有齿痕,苔白腻。患者睡眠好转,去养心安神、滋阴潜阳之夜交藤、煅牡蛎。仍胁痛,加入疏肝理气止痛之延胡索、川楝子,温经通络之麻黄附子细辛汤。处方:柴胡15g,黄芩15g,桂枝15g,白芍30g,炙甘草15g,党参10g,枳实20g,川芎15g,香附15g,炙麻黄6g,附子3g,细辛3g,丹皮15g,栀子15g,延胡索15g,川楝子15g,黄芪20g,升麻6g。6剂,水煎服。
三诊:2009年7月19日。服上方胁痛止,乳房胀痛,口黏口苦,呃逆,食欲欠佳,月经不调(半月至,量少)。舌红,苔白腻,脉沉缓。患者口黏,苔白腻,加大温中健脾化湿力度;胁痛止,加入消食化积、行气健脾、降逆止呕之品。处方:柴胡15g,黄芩15g,桂枝15g,白芍30g,炙甘草15g,党参10g,枳实20g,川芎15g,香附15g,炙麻黄6g,附子5g,细辛5g,丹皮15g,栀子15g,延胡索15g,川楝子15g,黄芪20g,升麻6g,陈皮15g,焦三仙各15g。6剂,水煎服。
体会: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,其支者,下胸中,贯膈,络肝,属胆,循胁里。邪在少阳,经气不利,郁而化热,胆火上炎,而致胸胁苦满。足少阳胆属甲木,化气于相火,少阳相火上扰则多梦,内传阳明而化热,则大便干。全身困乏、口干、小便失禁,为脾肾阳虚,全身气机失调,清阳不升,不能濡养全身脏腑所致。治宜清疏肝胆,温补三阴。方选小柴胡汤,方中柴胡、黄芩、丹皮疏散肝胆郁结之气,清泻肝经。伍桂枝加龙骨牡蛎汤,交通心肾,宁心安神。伍生脉饮,益气养阴,兼补脾肺,改善口干等津液不能上承等症状。茯苓四逆汤伍黄芪、升麻,补中益气,温脾暖肾,升举清阳。《伤寒论》曰:“阳明病,腹满,胁下偏痛,发微热,其脉弦紧者,当以温药下之,宜大黄附子细辛汤。”故加入大黄、附子、细辛,以温经通络,活血祛瘀,治疗胁痛。

Copyright(c) www.jxsgzszyy.cn All Rights Reserved